跳至内容

读者十论:以狂欢之名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读者十论:以狂欢之名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cyber_monkey,回应《简中互联网里的乌克兰战争:民族国家拟人政治之恶,以倍速败坏

非常感谢这篇文章,在前天奇观化呈现中国社群媒体舆论的文章之外提供了更多反思的空间。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继续下去,可以拓展到更深层次的一些方面。正如许多评论区的朋友所已经指出的,对中国舆论的极右翼化,不能直接视作中国民间的思想代表,而必须考虑到审查和自我审查的影响。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仍极有价值。舆论与社会心里有相互塑造的作用。纳粹上台时其支持度也不过三成,却可以逐步窃取整个国家,实现整个国家的纳粹化,与对社会舆论的塑造有很大关系,甚至迄今都有民间舆论认为纳粹是民主选举上台的(实则不然)传说。审查对生态位的控制固然值得考虑,某种舆论能够占据被释放的舆论生态位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症候。

首先,我认为不宜完全否定国家理性体(拟经济人)的理论价值。国际关系理论不只爵爷们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只是用法不一样罢了。国家理性体的想像并非从来就如此粗鄙,而是一个在国际关系领域有著源远流长的传统的假说。来自于最早黑格尔所提出的Raison d‘Etat概念,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解释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所用。正如所有经济人假设之经济学一样,国家理性体的假设确实有利于国际关系研究简化研究主体,诞生了许多非常有效的解释理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