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九七以来,香港的大学校园曾经借来了美好的时光。自由的校园气氛、学术空间以及良好的设施待遇吸引了全球不同地区的学者、学生前来。自去年开始,风云变幻。怀著对政府和制度的愤懑,年轻人走上前线,成为抗争主力,大学校园一度成为警民对峙的战场。猛烈的冲突过后,当权者全面清算,教育被视为“三座大山”之一。走过硝烟,触碰红线,此刻的校园新常态是怎样的?我们走近多所大学的学者,梳理他们正经历的恐惧与忧虑,纪录他们的去留挣扎。
国安法落地香港之后,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伍凤嫦决定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邀请一系列NGO、公民社会持份者,讨论国安法的影响。她没想到,没有一个香港NGO愿意出席。
研讨会最终在8月举办,参与的只有外国NGO,以及一些以个人名义参加的社运人士。伍凤嫦细阅国安法,感觉字眼模糊,众人只能不断揣测红线的边界。研讨会后半个月,消息传来: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小林哲郎被一家民调公司拒绝问卷调查的委托,原因是:部分问题可能违反国安法。
“反修例运动时,我没有担心恐惧,只有难过…… 但国安法落实之后,我可以200%肯定跟你说,我担心,我的家人都担心。”伍凤嫦对端传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