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由美国政府资助,在中国运作了27年的“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项目被叫停。作为1996年来到中国的第三批志愿者之一——可能也是中国公众最熟知的一位和平队前成员——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于今年3月发表在《纽约客》杂志的文章中写道,“我加入和平队时,甚少有志愿者了解这支组织的冷战渊源。”而在和平队持续近半个世纪对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与贡献之外,它作为美国公共外交计划的缘起,也渐渐变得不为人所知。
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对公共外交做出如下定义:公共外交就是“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既是美国官方对公共外交理念的诠释,也是对二战后美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肯尼迪政府时期,公共外交受到了美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美国政治家认识到,公共外交有利于实现美国的外交战略,尤其是在与国际共产主义对抗过程中,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平队是自肯尼迪政府开始,美国发起的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活动,它迎合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公共外交的需求,在争取发展中国家民心、增强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