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场反修例运动,搅动香港里外,短短一年间,香港政治和社会形态都有了明显变化,我们在经历的改变是什么?运动将走向何方?“反修例运动一年”专题以深度报导和各家评论,从多维度关切香港。社会学教授吕大乐的这篇评论,尝试分析为什么香港的政治制度不能为社会冲突带来出路,民主派内部长期出现了什么问题,现存政党和全新抗争文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此文首发于《思想》今年6月19日出版的40期“香港:破局与困局”,获《思想》和吕大乐教授授权于端传媒转载。
“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后称“反修例运动”)一发不可收拾,从2019年年中爆发以来,到了现在下笔的2020年初,基本上没有任何迹象会停顿下来,更遑论甚么一个终局。观乎目前香港的社会政治形势,抗争、冲突将会持续发展下去,而且还会继续一段颇长的时间。我相信,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社会运动与社会冲突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从群众动员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由民众的怨愤到集体行动的组织,了解民间抗争何以如此顽强。若作一个粗略的分类,这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角度,焦点在于民众的不满和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则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出发,分析为何这个社会运动持续至今,除了来自社会的力量支持著此起彼落的集体行动之外,我们也需要理解为何矛盾与冲突并未有在制度的框架之内发生与进行,而是诉之于公开的社会政治抗争。这也就是说,社会运动与社会冲突的发生及其表现形式,并非由社会上所存在的矛盾来决定,至少同样重要的是政治制度的失效。这是以政治制度(或说是国家机器)为中心的看法(参考Skocpol的分析,见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社会运动长期在街头进行抗争,并不完全是社会政治动员能量的表现,而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方面未能为冲突提供其他出路。
本文尝试从后者──政治制度的缺失与失效──这个角度来讨论目前“反修例运动”的发展状况。而现时这个抗争持续,看不见一个(无论是从建制或者抗争者的角度考虑)就算只是暂时性的新的政治平衡局面,令冲突可以有所转化,这本身反映出一些香港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也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变化,这反过来会限制社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或者会有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