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独家数据】香港学者追踪6000示威者:他们信任谁?还参与抗争吗?

今日是反修例运动一周年的日子,端传媒从追踪6000名示威者的香港学者取得独家数据,从中窥见示威者的复杂面貌:他们变得无法信任机关,也无法与撑警人士沟通,同时又一致认为,这场持续进行中的运动相比香港整体民主运动来得成功。

【独家数据】香港学者追踪6000示威者:他们信任谁?还参与抗争吗?
2019年11月17日香港,示威者占领香港理工大学,警察以水砲车驱散,一名示威者穿上雨衣。

【编者按】一场反修例运动,搅动香港里外,牵动大国神经。与14年雨伞运动不同,反修例运动没有明显的地区和时间边界,或许说,这场运动至今仍在不同层面延续。然而,香港再回不去2019年5月的样子。短短一年间,人们在心态情绪,在消费习惯上都有了明显变化,而中港关系、警民关系、管治问题更面临难以拆解的危机。我们在经历的改变到底是什么?香港正奔向何方?“反修例运动一年”专题将为你一一道来。

一年前的6月9日,100万人走上街头,展开波澜壮濶的反修例运动。就在这一天,由4间香港大学的学者——李立峰、袁玮熙、邓键一及郑炜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在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其后他们奔波大大小小的游行、集会,经过27次现场调查,访问超过1.8万人,学者们的分析早已散见于学术期刊、报道评论,是了解示威当刻群众所思所想的必读指南。

来到2020年,街头示威活动因疫情暂缓,现场问卷调查一并停滞,惟团队未有停步,还在4月启动一项大型调查,研究示威者在街头的经历,对勇武抗争的看法,对中国政府、香港政党和警察的观感等。学者们表示,这是针对香港社运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大型调查,目标在往后5至10年长期追踪同一批人,持续研究他们的变化。

这项研究由香港岭南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袁玮熙和香港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邓键一主理。两个年轻学人解释,外国针对大型社会运动的持续研究众多,如有研究发现曾参与1960年代法国五月风暴的社运人士,相隔几十年,仍会热衷参与LGBT、或工人权益议题;美国个案则显示,抗争者日后的生活很困难;也有研究指出部分女性在投身社运后,或解放了家庭价值,因而变得迟婚。不过香港以前未有类似研究,袁玮熙指出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一个这么大型的社会运动让你可以找到这么多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