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在2019年增订出版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作者为周永新,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他的研究范围包括贫穷、社会保障、老人照顾、家庭政策,著作主要讨论香港的福利政策。端传媒获出版社授权转载。
2004年的《香港核心价值宣言》
为什么在回归后的第二个十年,港人在价值观念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这要从 2004 年的《香港核心价值宣言》说起。2003 年,五十万市民上街抗议,政府搁置《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工作;到翌年 6 月,三百多位来自不同专业和学术界人士在报章联署 《香港核心价值宣言》,提出香港素来认同和坚守的核心价值,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认为,港人若然不再珍惜这些核心价值,将无法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香港将会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他们所讲的“香港核心价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公义、和平仁爱、诚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个人和恪守专业。”
在这些专业和学术界人士提出的核心价值之前,已有人提出,香港一些赖以成功的精神和价值,正慢慢被港人遗忘了。前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 2003 年香港经济极度低迷的时候,曾提出港人不应忘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港人表现的“狮子山下精神”,那时市民纵然遭遇困难,却永远不言失败,且加倍努力工作。昔日的“狮子山下精神”,今天仍有意义吗?我们应该明白,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香港经济正值起飞的时候,机会处处,市民只要努力工作,很快便可看到回报;回归后,世界环境改变了,创新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世界已进入数码化时代,就算今天港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勤劳,香港的经济就会向前迈进吗?在我看来,港人要重振“狮子山下精神”,单靠“永不言败”和“努力拚搏”已不足够;港人要重拾信心,对前景有盼望,不是一两句空洞的口号可以成功,“狮子山下精神”必须注入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