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周兆伦、傅景华:香港人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坊间经常谈及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但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群体共同对危机的处理,也是身份认同建立的过程。

周兆伦、傅景华:香港人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舞狮团中的香港少年。

香港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讨论,早于九七回归以前已起,一直未有停歇。而此次反送中社会运动,香港人参与的集体行动(由香港人链到齐唱《愿荣光归香港》),喊出的口号(从“Stand With Hong Kong”到“香港人反抗”),都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香港人”意识和身分认同,也引出了许多“谁是香港人”的讨论。

港人身份认同的演变

老一辈的上流阶级(例如官员、学者、议员)都觉得香港人对自身族群没有明显的身份认同,这大概源于生于60、70年代的这辈人,普遍接受澳大利亚记者Richard Hughes在1968年所谓的“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的著名论断,有感自己仅为过客,对香港自然谈不上有归属感。

而生于70至80年代的人,则如当时刘兆佳教授所指的所谓“功利家庭主义”,这辈人倾向相信香港人绝大部份是完全政治冷感,对“香港人”这种身份不会特别重视,同时亦相信这种观感会一直伸延到后代。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