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钟剑华:逆转的香港区选后,各方的政治责任

大部份市民都认为,政府如果不承诺作制度改革,根本就不足以解决香港如何有效管治的问题,也无从平息因此次事件而引发延续至今的政治对立及纷争。

钟剑华:逆转的香港区选后,各方的政治责任
2019年11月24日区议会投票日,元朗八乡票站。

11月24号晚,香港区议会选举投票结束、开始点票,点票只开始了约一小时,民主派的优势已经呈现压到性态势。其实当天早上7:30开启投票站之后,就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人龙,投票率大增。原因是不少人受“传闻”影响,听闻建制阵营会于早上尽快安排铁票投票,下午则破坏部份重点票站,从而锁定选票、有利建制派候选人。这一类传闻过去几个月有很多,虽则未必人人当真,但在整个社会越来越不信任政府的气氛下,人们宁愿保持怀疑、提早行动,也多于单纯相信官方澄清。

单是这一点,已经揭示了这一次投票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政治表态。正因如此,区议会的职能、参选人的政纲、或争取连任的议员过去的表现,都变得不是“最重要”。事实上,不少人都清楚表明,是要透过这次选举向政府表明一种态度,也要惩罚一些盲目支持政府的建制派政党。

《逃犯条例》修订触发过去几个月的政治对立及社会动荡。特首林郑月娥轻视民意,而由建制派占多数席的立法会、以至由建制派操控的18区区议会,也无法有效释放反对声音。这一场风波下来,重燃了香港人对政治制度改革的渴望,因为香港市民认为,从政府的管治班子,到特首的顾问团“行政会议”,到作为最高民意机关的立法会,再到基层的区议会,全部都未能有效掣肘政府(特首)的行为,令政府甚至走到完全背离民意的方向上去。正如前高官、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也一再指出,如果每次遇上重大争议,都需要几十万人甚至过百万人上街,才能够改变政府的主意,而制度上也不能制衡,说明可能真的是制度出问题了。

因应政府反应之迟缓以及对警权约束的漠视及乏力,香港社会数月以来发生多番游行示威乃至暴力对抗,愈发暴露了制度缺陷。到了区议会投票这一刻,大部份市民都认为,政府如果不承诺作制度改革,根本就不足以解决香港如何有效管治的问题,也无从平息因此次事件而引发延续至今的政治对立及纷争。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