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南京,城市街头已随处可见红色的旗海。我站在路边等车,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童谣,断断续续咿呀学语的唱著“我爱国旗……国旗是我的祖国……”,转身看去只见两个儿童在国旗栏杆旁一边攀爬,一边自顾自的玩耍(图1)。
坐上车,打开手机的微信朋友圈,不少都在讨论王菲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翻唱的主题曲。老歌新唱一改过去的美声,用绵柔、轻快,更符合“新时代”的唱腔,瞬间俘虏了国内年轻一代的心。正在这时,好友发来一则段子: 老师上课讲到原子:“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呢?我觉得没有。”
后排一同学:“我和我的祖国。”
刷完朋友圈再架上梯子,翻墙打开Facebook,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新闻中的香港遍地烽火,毫无喜庆之色,“废青”、“黑警”、“港共”之词漫天飞,不同舆论阵营之间泾渭分明。
一边是自上而下围绕国旗、国歌所进行的一系列无休止的颂扬仪式,另一边则是自下向上截然相反的抵制(从挥舞“黑紫荆旗”到歌唱“愿光荣归香港”)。这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行动背后,实际上都是针对同一类象征性符号的建构、拆解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