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董启章:8月5日之后,我们谈“民心”

政客可以玩弄民意,但不能玩弄民心。现在的民心所向,就是对自由和民主的欲求。

董启章:8月5日之后,我们谈“民心”
2019年8月5日,在黄大仙的示威者。

​昨天(八月五日)是全港三罢的日子,早上特首开了记者会,旧调重弹,了无新意,完全没有半点让步,结果只是如同过往的记者会一样,火上加油。除了感到愤怒和失望,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奇怪林郑为何可以如此昧于民心向背。她不只是无视,也同时是无知和无感。客气点说就是“离地”,或者“活在平行世界”。

​民心是个普通的说法,但其实并不简单。民心和民意不同。一般说民意,指的是公众的意见或取向,通常以调查方式量化,以比率和升降来表达。也有笼统地从公众言谈归纳,说民意如何如何。五年前的雨伞运动,便是因为旷日持久地堵塞要道,影响市民日常生活,导致所谓民意逆转,政府终于不战而胜。 这次逃犯条例修订引起的大规模抗争,延宕两月不息,反而越演越烈。政府一直毫无作为,可能是在等待再次发生民意逆转。可是,今次这个如意算盘却打不响,就算七月一日示威者攻破立法会,之后抗争手段不断升级,民意却不但没有逆转,反而对政府越加不满,对示威者越加同情。当中可能要拜警队不受约束的暴力镇压,以及在元朗恐怖袭击中与黑社会勾结的嫌疑所赐。这些都在最近的民意调查中反映出来了。

然而,我想说的是民心,不是民意。民心是比民意更深层的、更难明确表达的东西,而且无法量化。但它也同时是更明亮的、更纯粹的。它是一种情感,所以也许是非理性的。但也不是说,因为是情感,所以民心便不可信赖,不能成为充足的判断基础和行为指标。政客可以玩弄民意,但不能玩弄民心。民心是发自民众的,不为机巧和权谋所操纵的共通情感,也即是一种直觉的common sense。它不是“常识”的common sense,也不是分析性的“集体意识”,更加不是“广大同胞的感情”之类的空洞政治修辞。

2019年8月5日,金钟示威者占路。
2019年8月5日,金钟示威者占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