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卞中佩:上海垃圾分类剑指何方?中国能否解决失控的焚化炉政策?

焚烧成为垃圾主要处理模式后,垃圾政策由焚烧炉利益集团把持,形成盘根错节的产官学联盟。习近平带头推动垃圾分类,冀调整失控的焚烧炉政策。

卞中佩:上海垃圾分类剑指何方?中国能否解决失控的焚化炉政策?
中国广东省连城,焚烧炉附近被污染的河。

编者按:中国是全球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年生活垃圾总量超4亿吨,却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7月1日,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也将陆续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相比台湾,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垃圾分类,自上而下、运动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边鼓励垃圾分类,一边大力兴建垃圾焚烧厂,透露出怎样的执政逻辑和利益分配?在这场垃圾分类运动中,民众还可以争取哪些权利?端传媒将在今、明两天,通过上述三个角度探讨上海垃圾分类及其带来的思考。这是系列第二篇。第一篇对比了上海和台北垃圾分类政策的演进,请点这里阅读。

中美贸易战仍僵持不下、香港反逃犯条例引发大规模抗争还在进行式中,但习近平近几个月来,仍抽出手来对看似枝微节之事的垃圾分类政策连下十二道金牌,甚至今年六四30周年,在同时有许多军国大事的竞争下,习近平对垃圾分类的最新指示被雀屏中选为各大官媒的头条。为什么垃圾处理问题能成为中南海眼中重中之重的大事?

这一次习近平带头宣示积极推动垃圾分类,主要是对于已经呈现失控的广建垃圾焚烧炉政策进行微调。自从焚烧作为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模式后,垃圾政策由焚烧炉利益集团把持,形成产官学盘根错节、共生共荣的产业成长联盟(industrial growth coalition),造成严峻的治理失控问题,除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各地更爆发大大小小的反焚烧炉抗争,但焚烧炉利益集团还是打算以新建几百座的规模硬干下去。以垃圾分类减缓焚烧,其实已经有拖不得的无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