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催泪弹进化史:全球警权军事化背后,谁是数钱的大赢家?

不管是英文的“Tear Gas”还是中文的“催泪弹”,都从概念上模糊了其杀伤力,将反抗者的痛苦转化为制造商的利润,推动现代暴力军工体系的演进。

催泪弹进化史:全球警权军事化背后,谁是数钱的大赢家?
2019年6月12日香港金钟,一名示威者在催泪弹的烟雾中。

在应对反送中抗议中,香港警察用催泪弹、胡椒喷雾、橡胶子弹和布袋弹攻击、驱散人群,导致至少70多人受伤。发生在香港的暴力当然并非孤例,警权扩大和军事化是全世界社会运动的威胁。而使用枪管和气罐释放的催泪瓦斯,也早就是警察镇暴的标配。吊诡的是,早在1925年,《日内瓦公约》就已经明令禁止催泪弹等化学毒气在战场上使用,绝大部分国家都签署并遵守了协定。催泪弹使用领域的倒置,反映了20世纪政治暴力被“人道化”的过程,也侧面勾勒出群众运动和国家镇压间不断拉扯与竞争的历史。

2014年9月28日,防暴警察在香港金钟施放催泪弹。
2014年9月28日,防暴警察在香港金钟施放催泪弹。

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发明于一战战场,催泪弹是以CS,CR、CN(已经停用)、辣椒素等一系列化学物质为基底制造的化学武器的统称。在战场上,催泪弹主要为了在僵持阶段引出对方战壕中的敌军;而在街头,催泪弹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驱散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催泪瓦斯更多时候是一种水汽,可以吸附在皮肤、土壤和建筑材料上,所以才需要液体来进行清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