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位社运界朋友,带著半岁大的儿子到了占领现场。她说,儿子这么小,便要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他这一代可以怎样?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反送中”游行及占领现场经常听到的一句:“香港人,加油!”这感叹号是否该改成问号?还是干脆就是句号?
“香港人”,团结的大伞
“香港人”一词出现在政治抗争现场,既是社会运动研究中所说的运动认同(movement identity),也与日常的共同体想像有关。它成为与统治者对抗的集体身份,用来挑战及瓦解政府的正当性,这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常管用,因为,特首既是小圈子选出,与民选议员的政党保持距离,连保皇党也随时可以弃车(可看叶刘淑仪的变面奇技)。特首甚至被人诟病为中央政府的傀儡,香港人可以大声说:“你不代表我”。香港认同带著的不单是差异,还是政治对抗。
6月12日,我到了夏悫道,感受到“香港人”在运动中的另一个作用及意义,它是团结参与者的大伞。这把大伞在这类动员中尤为重要,如果大家是透过Telegram而来的话,那么,除了自己早已认识的朋友外,谁也不太确定身旁几万群众是谁,他们是否准备冲击警察防线,他们是否愿意搬铁马筑路障,还是他们只是支援,或打算进行绝对的非暴力抗争。一名蒙著面的黑衣年轻人拿著小得可怜的扩音器(很明显,公开演说在他们的行动计划里不是很重要),呼吁众人放下差异,互相扶持,所谓“不割席”。除了大家都有共同目标,阻止立法会会议进行外,就是因为大家都是“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