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以来,《逃犯条例》修订在香港掀起极大的争议。继6月9号的百万人上街,数以万计的示威者于三日后堵塞了金钟附近的街道,意图阻止立法会审议相关条例草案。从各大媒体的报道可见,当天警方的清场行动可谓相当暴力,绝非如警务处处长卢伟聪和特首林郑月娥所说般克制,更引来了坊间不少非议。究竟,6月12日警方的清场在战略和战术上出现了甚么问题,以致出现612的场面?
香港警方应对抗争的战略风格
学术界就警队如何应对抗争提出了不少分析框架,其中最著名的是学者Donatella della Porta提出的七项分类法:
- 暴力(brutal) 对温和(Lenient)──指暴力的使用程度
- 镇压(repressive)对容忍(tolerant)──指被禁止行为的数量
- 广泛(diffused)对针对(selective)──指镇压的群体的数量
- 非法(illegal)对合法 (legal) ──指对法律的尊重
- 回应(reactive)对预防(preventive)──指干预的时机
- 对抗(confrontational)对共识(consensual)──指和示威者之间的沟通
- 僵化(rigid)对灵活(flexible)──指对示威形势的适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