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捍卫学术自由”还是“边缘人出局”?荷兰莱顿大学停办孔子学院风波背后

孔子学院在应对海外舆论质疑时显示出的疲惫和无奈,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孔子学院自身运行模式的某种暧昧属性,但更与支撑著它的中国政府在海外舆论中的形象密切相关。

“捍卫学术自由”还是“边缘人出局”?荷兰莱顿大学停办孔子学院风波背后
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建于1575年,孔子学院在莱顿这所素以“自由之棱堡”(Praesidium Libertatis)著称的古老大学的关停,是否暗示著“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之间新一轮冲突的爆发?

今年2月19日,享誉国际的汉学研究重镇,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宣布将关闭该校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双方合作会在今年8月31日现行合同到期后终止。

莱顿大学发表的官方声明中,校方首先肯定了孔子学院在过去几年中为促进中荷之间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承认“孔子学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进了荷兰学生和公众对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但同时指出“校方认为孔子学院目前的活动不再符合莱顿大学的中国战略和近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不再继续与该机构的合作。声明进而明确表示“莱顿的中国战略将把学校自己的中国研究及其与中国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给予优先考虑”。

这篇措辞考究的声明一经发布,便在校园内外引发讨论。考虑到之前美国加拿大的多所大学都频频传出终止与孔子学院合作的消息,人们因此好奇这股“关停风波”是否也将继续蔓延欧陆?在莱顿这所素以“自由之棱堡”(Praesidium Libertatis)著称的古老大学,孔子学院的关停,是否暗示著“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之间新一轮冲突的爆发?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发现情况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在外界流行的“干涉学术自由遭遇反弹”叙事之外,孔子学院在莱顿,更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最终黯然出局,并只能以沉默示人。而在这背后,与孔子学院关联密切却形象不佳的中国政府“功不可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