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杨路:欧洲的两难——维护市场竞争还是与中国举国竞赛?

欧盟面对中国的两难选择,正是当前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写照:经济玩法越来越“例外”的中国,即使本身没有颠覆国际经济体系的意愿,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应。

杨路:欧洲的两难——维护市场竞争还是与中国举国竞赛?
2016年6月20日,中国河南高铁工厂。

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及欧盟对外事务部在布鲁塞尔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首次在双边经贸及科技领域将中国定位为 “竞争对手”(competitor)。这是欧盟对华关系的重大变化。虽然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尚显温和,但与之前的欧盟立场相比,这份声明措辞异常强硬,并且建议了不少具体的行动(包括为中欧双边投资谈判设定了一个“最后期限”)。欧盟选择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访问欧洲(3月21日)之前发出这样的信号,更是极不寻常。

“竞争”是一个令人玩味的概念,在市场经济语境下,竞争是常态,也是值得鼓励和维护的;但是在地缘政治层面,竞争往往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对抗。欧盟对中国的“竞争”定位,究竟是哪一个?

要理解欧盟对“竞争”的理解,必须要从最近的一项引起巨大争议的商业并购说起。

法德“铁路空客”并购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