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政治/时局篇:美国独行与欧洲徬徨)

即便你研读了近百篇最有声誉的报刊评论与学术文献,获得的感知可能依然是凌乱不堪。世界局势扑朔迷离,专家学者莫衷一是,成为2018年西方思想的一个显著征兆。

刘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政治/时局篇:美国独行与欧洲徬徨)
在动荡纷争的世界上没有谁能厉害到独善其身,混沌也将成为西方思想的新常态。所有的神话似乎都烟消云散了。积极的公民在愤怒之中,消极的民众非佛即丧。

【编者按】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自2003年起所撰之“西方思想年度述评”系列第16年作品,首发于《腾讯·大家》栏目,略去部分内容和全部文献注释。完整印刷版将在《学海》杂志发表。端传媒经作者及《腾讯·大家》授权刊发,并恢复上篇被删节部分,以飨读者。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名句像是最低沉的新年钟声,在2018年的尾声中唤起共鸣。人们默想的心事各自不同,感怀的心绪却有相似的苍凉。

一年多之前,《经济学人》在年度展望中预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尽力摆脱政治紧张和技术狂热,2018将会是刺激神经的一年。”随后,《纽约时报》也有文章预言,“存在一种更深刻、更令人不安的确然性:许多可能非常疯狂的事情将会发生在2018年”,我们正在进入“混沌成为新常态”的时期。正如被告知的那样,欧美各国经历了持续动荡与纷争不断的2018年。辞典网(Dictionary.com)评选的年度词汇是“Misinformation”(误报信息),而牛津词典的选择是“Toxic”(有毒的)。令人沮丧的消息接踵而至,以至于“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适时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告诉我一些美好的事情吧”(tell me something good),鼓励人们从各地日常生活中搜寻微小的好消息,集聚起正面的力量,来驱逐浓重的阴霾。但类似的努力只带来些许短暂的慰藉。12月下旬,《经济学人》发表文章指出,世界各地都弥漫着怀旧情绪,原因则各有不同。发达国家的多数民众感到今不如昔,陷入一种“无所不在的、险恶的衰落感”之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