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亦凡粉丝美国刷榜事件已经过去了许久,但是中国明星试图进军美国演艺界的尝试向来有之。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他们在输出的到底是什么?为何“输出”本身并不意味著“成功”?美国演艺圈、艺术圈,乃至电影、文学圈,是一个能轻易接收外界刺激的圈子吗?那些被接纳与不被接纳的人,得到、失去与贡献的、被认可的,又是什么?本文由工作和生活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家王门门撰写,她与读者分享作为艺术家在美国的观察与体验。
每年,每月,每天,都有一些西方之外的艺术家、创作者、流量明星试图受到西方市场认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他们向这个闭环里投掷着一样样他们所珍视的东西:天赋、勤恳、本土市场和资本、本土粉丝的忠诚度、商业转化潜力。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是甘于、止于输出文化景观和文化体验,还是更有野心一些,输出文化叙事。但选择后者意味着承担更多风险,也更易受到冷落。
1.
1994年,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完成了《悬丝4》的拍摄。这是《悬丝》五部曲中的第一部。八年之后,艺评人乔纳森·乔斯为《卫报》撰文,将《悬丝》系列誉为“继1929年的《一条安达鲁狗》后,首部真正伟大的艺术电影”(注1);这一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的作品,从此成了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