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新浪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为了肃清网络环境,要针对涉黄、暴力、同性恋题材等漫画及短视频内容进行集中清理。这一公告随即引爆了同志社群与性别友善人士的强烈不满。两天后,中国大陆官媒《人民日报评论》撰文《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试图平息众怒,认为网络公司在整顿网络内容时应该要把握好分寸,不然,把同性恋视为性侵犯、性暴力一类的非正常性关系,难免会引来舆论的焦虑。
这一事件中,作为社交网络服务公司的新浪微博,将“同性恋”定性为敏感词,单方面切断与同志社群的复杂联系,实则低估了同志社群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舆论影响力,致使其政治减害行为沦为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令人啼笑皆非。但反观另一些企业,如2017年2月获得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的同志交友平台Blued(淡蓝网),加入LGBT职业人脉交流会的IBM、瑞银、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3],他们往往以“同志友好”(gay and lesbian friendly)的方式勾连自身与同志人群的关系,这种关系即是——粉红经济(pink economy)。
粉红经济亦可译为“彩虹经济”、“同志经济”等。“粉红”起源于二战时期,纳粹在集中营里给同性恋者戴上粉红倒三角臂章加以区分,后来伴随着同志解放运动,“粉红”也被LGBT群体重夺(reclaim)为一种彰显身份骄傲与社群归属感的颜色。从字面上讲,粉红经济是关涉同志人群和性别友善人士的经济现象,如同志社交软件、同志酒吧、同志骄傲节、同志影视作品、彩虹旅行等应同志群体需求而生的商机。此外,粉红经济也指向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的营销策略、一种针对具有购买力的小众市场的精细化营销方式。
基于此,本文要回应两层问题:(1)粉红经济究竟是什么?粉红经济存在怎样的内部张力?(2)不同于仅仅将粉红经济视为纯粹的、不言自明的利基市场的观点,粉红经济究竟裹杂着怎样的社会性因素而被建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