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茶餐厅里的香港故事:为何只见奶茶、菠萝油,没有星洲炒米?

茶餐厅的故事被说了很多遍,陈蒨仍然发现了被忽视的地方:星洲炒米、福建炒饭......为什么大家很少谈论这些食物?

茶餐厅里的香港故事:为何只见奶茶、菠萝油,没有星洲炒米?
茶餐厅里的香港故事。

在香港,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餐厅故事。可是,若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故事常常会简化为奶茶和菠萝油——即便他们平时可能更多点冻柠茶,久不久才吃一次菠萝油。

茶餐厅的故事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若果时间多一点,他们或许会侃侃而谈,道出一些港人耳熟能详的茶餐厅历史:茶餐厅约起源于1950年代,是由模仿西式餐饮、只售饮料和糕饼小食的冰室逐渐演变而来的,与冰室的分别,是增加了不少主餐食物,以满足当时香港劳工阶层多了外出饮食的需求。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茶餐厅的食物款式不断创新,加入各地元素,愈来愈多元,简直是“要乜有乜”(要什么有什么)。

又或者,他们会不满足于介绍历史,进一步解释他们为何认为茶餐厅可以代表香港人。潘国灵在专栏文章〈茶餐厅危机〉中,就归纳过种种港人认为茶餐厅所象征的“香港精神”:灵活处世的风格、市井的智慧、中西杂交的“半唐番”特色、一应具全充满草根味道的“通属文化”(genericculture)等等。这类“茶餐厅象征香港人”的说法,多年来流传甚广,在媒体报导、名人专栏、电视电影、文学作品、流行歌词,甚至通识科教材、商家广告、官方旅游机构宣传中,都可以见其踪影,深入港人民心,是不少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