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彭丽君:六、七十年代风行世界的毛主义,洗了香港年轻人的脑?

六十年代的香港抗争文化本来就跟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毛主义的传播息息相关,简单地把中国跟香港二分,或是把共产党看成是年轻人的思想荼毒和控制者,我觉得对当时的参与者和这段历史都不一定公允。

彭丽君:六、七十年代风行世界的毛主义,洗了香港年轻人的脑?
毛主义(不一定等同毛自己)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确实都是外来思想,但也同时引发在地的各种新鲜思考和反省,既是有组织的外部影响,也是无组织的民间自发研读。

这阵子不少香港作品都在重构本土的1960年代,例如一条裤制作的剧场《1967》、黄碧云的实验纪实文学《卢麒之死》、罗恩惠导演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以及赵崇基导演的剧情片《中英街1号》等。几部作品的风格和言说各异,但都似乎在寻找抗争文化在香港历史中曾经的演练,以至参与者的各种挣扎和困顿。

在今天香港社运低沉的当下,回到火红的六十年代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鼓励的,但近日不少评论似乎都特别在意把当中的中国影响和所谓的本土意识分隔开来,称前者是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利用,后者才是真正的本土觉醒和在地民主,例如把66年的九龙骚乱和67年的全港暴动根本地分开处理。这种太在意的区分,其实只是间接表现出问题的复杂性。六十年代的香港抗争文化本来就跟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毛主义的传播息息相关(注一),简单地把中国跟香港二分,或是把共产党看成是年轻人的思想荼毒和控制者,我觉得对当时的参与者和这段历史都不一定公允。

毛主义对世界左翼的吸引力与影响

毛主义在世界左翼中最大的吸引之处,正是它的反教条化。
毛主义在世界左翼中最大的吸引之处,正是它的反教条化。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