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抢耳计划:香港独立音乐现在进行式

让一个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独占资源,而是共享与平衡,新与旧不一定是更替,更可以是一起,更可以是照应。

抢耳计划:香港独立音乐现在进行式
Supper Moment在“抢耳音乐会”表演现场。

小学时学习英语,要学“时态”,什么“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还有“过去将来式”⋯⋯老师说得简单,说现在的事就是现在式,过去的事就是过去式,诸如此类,但我听来,都是难以理解:究竟何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正完结呢?这简直是我对时间哲学的第一课。后来,听人谈起香港流行音乐,类似的诡异感觉又回来了,明明音乐还在流,音乐人还在行,谈流行音乐却总是像处之于过去式时态,而漠视香港流行音乐的现在进行式。

在香港,还是有人正在努力,想让香港的音乐继续流行,“抢耳音乐厂牌计划”(下称抢耳计划)便是一例。这计划由香港文艺复兴基金会策划,“创意香港”赞助,从2016年开始,透过公开招募及试音演出,吸引了本地125个音乐单位报名,最终选拔出12个音乐单位。这些选拔出的音乐单位,在计划中可以与资深音乐人配对成师友,并参加一系列厂牌营运工作坊,参与“抢耳巡演”。到了今年,抢耳计划又把重点放于国际,再一次串联6个本地原创音乐单位,与4个本地资深音乐单位配对成师友,并且安排他们到首尔、慕尼黑、广州、三藩市各地交流表演。抢耳计划之所以值得一谈,在于它抓住当下音乐产业正在进行的两个重要课题:独立厂牌与工业生态。

抢耳计划在麦花臣场馆举行了“抢耳音乐会”,这是继首尔的Zandari Festa、慕尼黑的Sound of Munich Now、广州的Live Wild Music Week,以及三藩市的Noise Pop之后,抢耳计划在这年度参与或组织的第五次演出。
抢耳计划在麦花臣场馆举行了“抢耳音乐会”,这是继首尔的Zandari Festa、慕尼黑的Sound of Munich Now、广州的Live Wild Music Week,以及三藩市的Noise Pop之后,抢耳计划在这年度参与或组织的第五次演出。
抢耳计划撇开了对传统音乐产业的迷思,直接与音乐单位谈如何众筹、处理版权和版税,以至于如何管理表演事业,的确是一次适时的尝试,视之为尝试,是因为这种创意劳动,其实也是在发展当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