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伦:五月风暴、乌托邦与文明批判——写在1968学运五十周年之际

1968年巴黎的那场青春风暴尽管有许多乌托邦成分,但却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革命的合理与荒唐、奋斗的正当性及其正负遗产,永远是一个不易理清的话题。

张伦:五月风暴、乌托邦与文明批判——写在1968学运五十周年之际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称为“五月风暴”。

【编者按】1968年3月,法国南特尔文学院学生因越战导火索而发起抗议及占领运动。事态逐渐蔓延,同年5月3日,警察进驻巴黎大学,动用强力驱赶学生,导致局势激化,点燃了震动世界的“五月风暴”。这场因学生抗议而起的社会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战后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面貌,并进而影响到华语世界的认知。在“五月风暴”50周年之际,端传媒以专题评论与访谈,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代意义。

历史上所有重大的社会运动之所以能形成,固然都有某些必然因素,但运动的发展及结束形式,却往往可能有许多偶然。

半个世纪前,一场世界性的抗议风暴席卷众多国家,在五月的巴黎形成高潮,因此也被人冠以“五月风暴”之名。但事实上,法国这起事件,只是那场全球性(尤其是西方社会)抗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因其戏剧性强烈、诉求范围广泛、以及传递的文化意涵及政治后果,人们往往将其视为那年运动的代表。而那场运动的形成有时代和思想的多重要因,迄今我们还能在各种领域闻其回响,睹其遗绪。

正如法国记录片《红色年代》(Les années rouges)所揭示的,近代历史上就会有一些年份,世界各地会同时发生一些类似的激荡事件。1968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正如二十年后的1989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