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我在卢浮宫学习修文物:面对科学,人才是主角

即使是在颜色都可以以数字表达的今天,文物修复依然是一场修复师与艺术品之间“人性”的互动。

我在卢浮宫学习修文物:面对科学,人才是主角
法国国家文物修复中心和国家遗产保护实验室的修复人员在卢浮宫博物馆实验室拍摄一幅画作。

两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许多华人观众开始好奇“文物修复”这个行业。而在欧美地区,因为艺术赞助发达,博物馆经费相对充足,文物修复与保护早已发展成为一项产业,相关的教育、资质评估和供求市场都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方式。我是有幸十年前在巴黎接触到这个领域的。那是2007年到2009年,我在卢浮宫学院攻读博物馆学与文物修复的硕士学位,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欧洲主流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

说起卢浮宫,人们去那里欣赏文物,但不多人知道,其实它还有一座藏身于自己博物馆内部的“卢浮宫学院”(Ecole du Louvre)。这学院建于1882年,出于卢浮宫想给自己培养研究和管理人才的目的。有了这座学院,人们就可以不仅在此欣赏文物,更可以就在卢浮宫学习如何鉴赏文物,以及如何修复文物。直到今天,这个学院仍在为法国的文博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

那一片片重新鲜艳起来的色彩,就像一条条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回这幅作品刚被创作出的年代。
法国国家文物修复中心和国家遗产保护实验室的修复人员在卢浮宫博物馆实验室分析一枚古董铜像的放射照片。
法国国家文物修复中心和国家遗产保护实验室的修复人员在卢浮宫博物馆实验室分析一枚古董铜像的放射照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