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许宝强:浸会大学普通话教学风波,回避了根本的学府无思问题

学生示威口号“我唔想读普通话”,是指不想上校方安排的普通话课程?还是完全不愿意学习普通话?是不喜欢强制必修、被迫上课?还是不喜欢教学及评核方法?或是不满意课程内容?

许宝强:浸会大学普通话教学风波,回避了根本的学府无思问题
由浸会大学学生会发起的游行在逸夫行政大楼结束,学生挤在大楼外等候校方代表接受请愿信。

香港浸会大学“占领”语文中心事件的发展,再一次呈现了香港社会问题或矛盾不断积累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各路人马,包括校内师生和管理阶层、大众传媒、键盘战士,做出了大量的行动──从设定修读普通话课程作毕业门槛,到引入三成合格率的豁免试,结果激起了学生的抗争,先依据正规程序提出诉求,再启动体制外的示威占领,继而触发了激烈的公共论争、教师校方的反弹及对学生严厉的惩处,然后是新一轮的抗议论争,其产生的效果,不仅没有解开困局,更回避或置换了问题,甚至令根本的问题无法被提出,自然也就不获处理。当中的关键,是一种把焦点置放于行动形式和表面分歧,而非处理根本问题的头痛医脚式做事习惯,体现的除了是一种“缺学无思”(thoughtless)的状态外,还令人对根本的问题失语,最终陷入不断积累问题的恶性循环。

院校内外的缺学无思

源自语文教学考评安排的争议,经媒体的选择性报导后,很快就变成了学生态度行为是否恶劣、教师是否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校方处理有没有过于严苛、港人应否学普通话等争论。然而,事件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却不甚了了。浸大学生之所以“占领”校内语文中心,是因为不满普通话豁免试合格率过低?还是抗议评分机制不合理?学生示威口号“我唔想读普通话”,是指不想上校方安排的普通话课程?还是完全不愿意学习普通话?是不喜欢强制必修、被迫上课?还是不喜欢教学及评核方法?或是不满意课程内容?为什么学生有如此的取态?这种取态合理吗?这些使学生甘冒不韪、作非常之举的根本问题,如果被扫在一旁,把焦点转移至有关态度及形式的争论,“深层次”的矛盾自然不断积累。

聚焦于态度及形式的争论,不断重申既有的立场或观点,回避或转移根本的问题,反映的是一种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阿伦特) 所指的“缺学无思”状态。缺学无思,就是只懂不断重复各种陈腔滥调、琐碎事实,无法听进跟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当重要事物走近时不懂或拒绝回应,自外于公共的沟通,也缺乏与内心的真诚对话,因而难以汲取新的想法、获得新的知识,也无法解决旧有的困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