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改篇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芳华》,跨年之际由影视作品成为文化现象。文革、文工团、部队大院与中越战争,近年鲜有作品触及,这次则同时搬上荧幕。而民间影评,也因此趋于两极。到如今,影评人们兴许尚在争执电影本身,然而一部影片开启的记忆冲突,已经形成了空间——一个超越电影本身的、触及四十年来中国历史记忆的舆论空间。
最令人感慨的画面是,评论《芳华》的知识人们,呈现出莫大的意见分化。传统上,评价现代中国历史题材,人们净皆按左/右两极站队。展现文革与1970年代末历史的《芳华》,按理说概莫能外。但这一次,双方却连内部意见都不能统一。
左右之争与走到头的后89体制
排开彻底的国家主义者不看,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左派,常常回溯毛时代,借此批判今日中国的资本主义转向。不过,《芳华》既同时为老“毛左”和新一代年轻左派抨击,也被另一支声音保护、赞美。老一代愤慨:《芳华》把那个充满革命热情,崇高且纯洁的时代描绘得下流不堪,男女之间的勾心斗角抹去了记忆中的激情,年轻左派亦有此论——冯小刚把历史庸俗化,变作一代人的“小时代”;另一边,则有年轻左派赞美《芳华》,他们认为冯小刚将那个年代搬回了银幕,展现出其中真实存在的美好记忆,社会主义的集体友爱并不是空谈亦不是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