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曾钰成、李柱铭、戴耀廷一起去美国开学术会,他们说了什么?

曾钰成:香港的谈判筹码只来自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的支持。如果他们不再拥护一国两制,那香港就不再有任何谈判筹码了。

曾钰成、李柱铭、戴耀廷一起去美国开学术会,他们说了什么?
马岳认为,香港民众与北京政府在政治价值方面的显著落差,是内生于一国两制的根本矛盾,而这落差在近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11月14日,“中国香港特区二十周年:跨学科视野”(China’s Hong Kong SAR at 20: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巡回研讨会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举办了第二场公开活动。与首场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举行的会议一样,当天研讨会邀请了多名香港政、学界代表,在香港特区成立20周年的历史时刻,提出对香港来时路与未来的分析与省思。会议出席者包含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香港立法会前任主席曾钰成等重要人物。端传媒记者记录和摘要了这天研讨会的精华,整理出各方的重要观点:

在这场研讨会的第一节讨论中,香港政治学会会长、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常务副院长卢兆兴提出一个理解香港目前政治地景的框架。他认为,自政权移交以来,形塑香港政治地景的两个最大动力,分别是国族主义(nationalism)与党派主义(factionalism),而香港政治的主要参与者,他则通过举例,大致将其分为七个类别:保守国族主义者(张德江)、自由派国族主义者(曾钰成)、国族─本土主义者(李慧琼)、自由派本土主义者(李柱铭、刘慧卿、黄之锋等)、左派本土主义者(长毛、李卓人)、对抗本土主义者(占中三子)与分离本土主义者(陈浩天、游蕙祯、梁颂恒)。卢兆兴认为:2014年公布的《一国两制白皮书》象征“保守国族主义”在北京获得对港政策的主导权,而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之后,“对抗本土主义”在香港政治的话语权也增强,在这样的双向挤压之下,导致中间派空间持续减少,尤其是包含李柱铭与黄之锋在内的“自由派本土主义者”最受重创。

卢兆兴认为,在2016年立法会宣誓风波之后,分离与对抗派的本土主义力量受到打击,讲究实际的政治氛围正重新在香港抬头。他也相信,若新任特首林郑月娥愿意聚焦在民生议题,在住房、就业与教育等挑战上着力,并接纳“自由派国族主义者”进入特区政府,紧张的香港政治将有机会趋缓。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