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赖奕谕:解严后的菲律宾,以暴力理出名为“民主”的血路

忽略历史纵深的面向,只以全球恐怖主义扩张的框架理解菲律宾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有局限的。

注二: 在CPP出现前,虽然有1930年成立的菲律宾共产党(Partito Komunista ng Pilipinas,PKP),两者的政治立场与运动策略大相迳庭。新菲共创办人 Jose Ma. Sison 甚至就是因为批判 PKP 的政策不符菲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而被驱逐出党,Sison 及其追随者才会又再另起炉灶。

注三: 根据该中心创始元老 Francisco Nemenzo Jr. 的说词,当初会以“第三世界”、“依赖理论”等概念做为发展其左派论述的途径纯属意外。原因是他在担任菲大人文科学院院长期间,在一次准备“学术自由”的演讲过程中,注意到前总统马可斯公开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才让他突发奇想,借由迎合总统的说词申请经费与相关计划。以“依赖理论”的概念来说,学者便能够以中心国家─边陲国家的关系,定位菲律宾在世界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借此规避“马克思主义”、“阶级”等敏感的左派字词。详情可参阅 Balay Kalinaw 于2007年发表的 Proceedings: Third World Studies Center Thirtieth Anniversary 一文。

注四:该访谈内容出自于Patricio N. Abinales在1998年发表的 Filipino Marxism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一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