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维中:中日的《深夜食堂》,为什么一个让人生气,一个让人疗愈?

说到懂吃,华人不输日本人。然而华语电视剧很难成功用吃来疗愈观众,“补身”却忘了“补心”。

《厨房》以料理和面对死亡的疗愈作为全书主轴,更写变性人等性别议题,不仅在保守的三十年前是新鲜的创意,如今读来也毫不褪流行。《厨房》短时间内就创下三百万册以上的销售量,之后她的每一本书都是畅销书,在日本社会掀起“芭娜娜现象”,奠定她疗愈小说的畅销天后地位。而因为吉本芭娜娜本身就是个美食主义者,因此文章中总会写到吃。饮食疗愈,在日本之所以蔚为风潮,吉本芭娜娜肯定是重要一人。

在那个还没有网路的年代,阅读仍是主要娱乐,且对大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像是《厨房》这样的饮食疗愈小说,用文艺腔称赞美食疗愈人心,我想多多少少影响了那一代日本人的语言使用方式。这一批受到影响的读者,转而从事记者、作家(例如小川系就坦承受到吉本芭娜娜的影响才写作)、杂志编辑、漫画家、电视台戏剧工作之际,说起饮食,自然也就很难脱离心灵疗愈的连结吧。

原著最重要的幕后角色消失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