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煽动、自愿、爱国与盲目:三部影片,三个不同的“六七”故事

当年的参与者是自愿还是受煽动?群众和政府,当年谁先挑衅、先使用暴力?今天看来,“六七”是可以放下的历史事件,还是充斥着权力与谎言的未愈伤口?

2017年4月23日,讲述六七暴动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在香港湾仔温莎公爵社会服务大厦播映会途中,来了几个不速之客。

“你为什么不用我的访问?”70岁的陆德成未经邀请,猝然走到台上喝问导演罗恩惠,他当年是左派分子、六七暴动的参与者。与陆德成同行的还有两人,自称《大公报》记者,在礼堂后面大声叫嚷:“你答呀?你为什么不答?”现场义工见状护送罗恩惠离开,但两名《大公报》记者仍穷追不舍,有义工跟后来加入的一名《大公报》摄影记者推撞时受伤。

场内观众愕然,不久纷纷离场,罗恩惠则一脸疑惑——事后罗恩惠向端传媒记者表示,她从未采访过陆德成。在《消失的档案》展开社区放映的两个月里,这不是罗恩惠第一次在现场遭遇质疑甚至袭击。3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放映会上,几名左派老人在提问环节连珠炮发,指纪录片未反映他们认为的“真相”。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