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中国的银行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六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三家政策银行、十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约90家区域商业银行、约3000家城市商业银行及约42000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等构成。许多外资银行也在有限范围内开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着中国的银行业,并吸纳了近50%的居民储蓄存款。
在中国这样的金融抑制型国家,外部融资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由于体制原因,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障碍,比如所有制歧视、竞争机会被剥夺,这些障碍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即使面临如此的融资困境,民营企业依然获得快速发展。据统计,民营企业(包括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由 1995 年的 2560.2 亿元上升至 2015 年的 183784.63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57%;如果我们进一步,从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这一比例从 12.79% 上升至 32.7%。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虽然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配置银行贷款上,政府主导的银行业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尤其是政府扶持的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