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李思磐:妇女节变成女生节?当中国女权遇上营销和去政治化

三八妇女节,是女人们用生命的不平之鸣奠基的一个纪念日,它的存在,提醒人们性别平等远未到来。

【编按】:在今天的中国,如何看待“三·八妇女节”的意义?本文是 @新媒体女性 负责人李思磐在 2016 年妇女节当天,对近年新流行的“女生节”的回应,原题“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糖衣炮弹正在轰炸女性权利”,载于《新京报》。因应过去一年的新状况,作者予以增补,并授权《端传媒》编辑转载,以飨读者。

在中国,“三七女生节”最核心的戏码是制作示爱横幅和集体“喊楼”。
在中国,“三七女生节”最核心的戏码是制作示爱横幅和集体“喊楼”。

2016年3月初,女权自媒体 @新媒体女性 及其姐妹机构和志愿者们,策划了一次网络倡导活动,其主题为“反三七过三八”。活动的核心策划者们认为,在性别平权面临问题的中国大陆,人们渐渐遗忘“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个纪念日的女权意义,渐渐遗忘中国的女权历史,而长期的去政治化,以及越演越烈的商业营销,让甚至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发展出名为“三七女生节” 的消费文化节庆,不断在年轻男女当中强化性别不平等的文化规范。因此,我们通过一些线上的论述和线下对青年小组的支持活动,号召女网民和高校学生,重新回归三八妇女节的传统,强调女性平等政治权利和工作权利。

“女生节”如何在中国兴起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