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你餐桌上的南非鲍鱼,背后竟是一场毒品、生态与渔业的战争

美味的南非鲍鱼濒临绝种,黑暗复杂的故事缩影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发展困境。

每年新春,鲍鱼例必出现在贺年酒席与春茗聚餐中,取其兆头好、鲜味浓郁,据说更有滋阴补脾的食疗作用,其象征意义从“鲍参翅肚”以“鲍”居首可见一斑。南非鲜鲍更是粤菜酒楼筳席首选,原只上碟可售接近2000港元,是全球需求量最高的鲜鲍之一。但近年,南非野生鲍鱼的滥捕与走私现象泛滥,使得这南非海岸的原生物种面临绝种危机。

“南非的野生鲍鱼较重,鲜味与质感都比以人工饲养的日本吉品鲍鱼与澳大利亚鲍鱼好一点。”“香港阿一鲍鱼”总经理刘哲宇接受端传媒访问时如此解释,“我们的南非鲜鲍全经由合法途径入口的,那些走私的应该是干鲍,在香港倒没怎么听说过。”

但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走私鲍鱼是当地媒体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当地有不少从事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保育人士皆相信,走私鲍鱼与象牙及犀牛角交易背后所牵涉的利益实是一环扣一环,同样受中国市场需求所带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