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2016年10月在香港大学演讲。席间,作为观众的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称他的启蒙歌是《我的祖国》。龙应台问“这首歌怎么唱”,周和台下多名听众立刻和应并合唱了第一段。该段录影在网路上引起巨大回响。在一片或理解、怀疑甚或声讨的声音中,龙应台撰文回应:“一首歌,在不同的时空里,撞见不同的记忆,就产生不同的情愫和意义。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
在“本土”、 “港独”激起激烈论辩的今天,网民看来给龙应台“打脸”的《我的祖国》,和周教授以及他学长们的“大河”,当然不一样。但这首“红色歌曲”,真的只是旋律优美,“大河只是大河”而已吗?在四十年前的香港,在这个小小的英国殖民地上面,曾经泛起了什么涌浪,让《我的祖国》成为了他们的集体回忆?
“后六七”时代,香港学运的降生
在香港,七十年代被很多过来人称为“火红的年代”。这段历史,始于“六七暴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