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当公益遇上互联网:个人求助怎样不沦为卖故事大赛

移动社交网络,电子支付平台,这是求助募捐最好的时代,也是慈善公益的“李逵”和营销交易的“李鬼”纷纷难辨的时代,不让善心伤心,何以可能?

11月底,感恩节刚过,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获得了百万次的转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罗尔,罗一笑是他的女儿,5岁,9月被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配文的照片上,小小的罗一笑梳著一对羊角小辫,无忧微笑,让人过目不忘。

短短两三天之间,先是捐款给罗尔、帮助罗一笑成了移动社交圈最大的共同善举,汹涌而来的爱心迅速聚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款项,但美好忽而遭遇一盆冷水,罗尔描述的“惨况”被网民的调查强烈质疑,网贷营销平台参与掀起捐助热潮让情况雪上加霜,在“冷血”“透支人心”的批评中,地方民政当局介入调查,当事人、政府和网络平台最终决定将全部捐款退回网友,但到目前为止,官方调查还未有报告和结论。

“从公益的角度上而言,我觉得个人网络募捐充满漏洞,”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廖洪涛告诉端传媒,“罗尔的信息披露无法核实,获得多少募捐无法核实,资金如何使用无法核实,公益的焦点在于谁来监督。”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