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From Bean to Bar:台湾可可有机会登上世界舞台吗?

台湾巧克力的真实门槛,并不在加工技术,而是在于最前端的可可品种与品质管理,以及最末端的消费品味养成。

From Bean to Bar:台湾可可有机会登上世界舞台吗?
台制巧克力目前是以全豆精炼,理应更有机会表现可可豆完整的风味与营养。

7月中的一个午后,我们一行人陪同代表法国精品巧克力品牌Chocolaterie de l'Opera来台交流讲习的巧克力工艺师Frédéric Hawecker,来到岛屿南方,位于屏东内埔的“牛角湾巧克力咖啡农园”,一睹台湾可可的样貌。

是的,台湾产可可,且是近年屏东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屏东可可的民间栽培最早可追溯自70年代,当时因为结果率不高及加工失败而草草收场,直至十几年前有心人士重新引进,克服栽培门槛并尝试自主加工,方才引领一波可可种植热潮,至今屏东可可栽植面积估计达两百多公顷,多在屏东内埔、万峦一带。

可可树最适宜生长于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地区。世界可可版图上,非洲占65至70%,亚洲及拉丁美洲则各占约15%。原被认为只适合生长在热带雨林的作物,遇上了屏东的阳光跟雨水,以及广泛荫植的槟榔树,满足了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可可也就此开枝散叶了起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