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言论械斗的年代,用文字搭桥

讯息洪流奔腾的时代特征,人人皆可发言的媒体环境,本土立场分明的认知部落,我们需要怎样的评论?文字搭桥,能否让两岸三地看清彼此,理解漩涡?

言论械斗的年代,用文字搭桥
昔日把持于政经菁英、由报纸专栏确认的话语权威,被急遽膨胀的网路评论空间稀释。

有时我会回想,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对“评论”产生最初的概念?

我能记起来最清晰的画面,是在服役期间,在1999年的三军总医院的病房。当时我刚动完一场手术,就碰到 921地震的震撼;因为负伤,我不便跟大家挤在病房区一角的电视间,只能每天央请看护学长帮忙买几份报,渴望地扫过那几叠纸中能承载的任何消息。

想来惭愧,大学的阅读光谱挂在闲书跟BBS间,读报只是偶尔的意外。困在医院的那几周,我才注意到诸如《中国时报》的观念平台、三少四壮,《联合报》的直言集、黑白集这些区块;分辨出几大报论坛风格取材的差异;朦胧地意识到报纸组版、用图、配稿、下标的某些眉角;甚至记起下了几个,至今仍在形塑媒体地景的名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