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夕岸:社交媒体,是否必然走向分众极化?

我们对互联网的感知,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事后反馈?对于互联网话语的元分析,如何揭示技术政治的内在矛盾?

夕岸:社交媒体,是否必然走向分众极化?
在被遮蔽了多年之后,我们终于冲破算法与超链接的迷雾,目睹了世界的四分五裂。图为将二维码打在一名使用电脑的人身上。

前些日子,端传媒刊发了评论《数位利维坦君临的前夕》,从社交媒体上极端思潮的崛起看数位利维坦的涌现。的确,从阿拉伯之春的折翼,到欧美各路极端思潮的发轫,从极权国家新媒体策略的日臻成熟,到民主社会中算法控制的无所不在,互联网的革命性意涵,已经渐渐被反乌托邦的黑暗论述所取代。本文希望借此机会,澄清和延展出一些尚未解决的数字政治谜题,并勾勒出目前数字政治发展和论述的内在矛盾。

首先,在基础现象层面,数字媒体与极端思潮间的因果机制缺乏探讨。作为算法社会核心的过滤泡泡(Filter Bubble)现象,其概念是 Eli Pariser 2011年提出的,但类似现象,比如“网络的巴尔干化”,已经存在至少十年以上。在分析2004年美国大选博客链接关系时,学者 Lada Adamic 就已经发现了博客按照政治光谱集聚,观点难以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象。然而,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出现了极端主义的兴盛?前者是否真的助长了后者?其次,极端政治的线上与线下行为存在怎样的联系?如何估测网络边缘社群的实际影响力?

再者,从数字政治环境角度,数字平台的过滤泡泡,是否是互联网中心权力垄断的结果?网络不同层面的去中心和再中心趋势如何互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