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马国明:迷你仓大火,被忽视的不合理城市空间间隔

火灾之后,除了检讨火灾成因和迷你仓的安全问题,迷你仓的社会意义以至文化意义,亦同样不能被忽视。

马国明:迷你仓大火,被忽视的不合理城市空间间隔
牛头角淘大工业村第一座时昌迷你仓发生四级大火。

近日,位于牛头角的工厂大厦淘大工业村第一座发生四级火警。消防人员扑救108小时才能救熄,但大火已夺去两名消防员的生命。这场冲天大火成了城中话题,而话题的焦点自然是扑灭火灾的策略是否得宜,以及监管旧式工厦和迷你仓的相关问题。暂时还好像未有针对迷你仓本身的讨论,但这场已夺去两名消防员宝贵生命的火灾,如果有丝毫正面作用,那就只能是它让我们重新直面迷你仓的存在和意义。在火灾之前,政府部门以至香港社会,对迷你仓不闻不问;火灾之后,除了检讨火灾成因和迷你仓的安全问题,迷你仓的社会意义以至文化意义,亦同样不能被忽视。

有关火灾的新闻片段,有消防处的人员解说灌救如何困难。原来肇事单位内用铁皮间成二百多间迷你仓,全部都上了锁,消防员必须逐间破门才能灌救。虽然全港合共有多少个经营迷你仓的工厦单位,暂时仍无法掌握,但印象中,荃湾、葵涌、新蒲岗、牛头角、观塘、柴湾等曾是香港工业生产基地的地区,自从香港的工业北迁,空置的工厂大厦不少都改作迷你仓。淘大工业村的一个单位竟然划分成二百多个上了锁的迷你仓,全香港的迷你仓数目,恐怕以数十万计。为什么迷你仓在香港的工业北迁后,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同样是火灾的新闻片段,受访者则是一般市民:该名市民表示,每年冬季过后,由于家居狭小,唯有把过冬的被铺和御寒衣物全数寄存于迷你仓里,这受访市民的做法相信也是不少人的惯常做法。亦即是说,迷你仓成了香港狭小居所的伸延,迷你仓迅速冒起的现象,其实是以私人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多年来被政府忽视的居住问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