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马尼拉,是一个充满两极视觉冲击的城市。你可以在海滨餐厅乘著黄昏的凉风,一边呷著鸡尾酒,一边遥望马尼拉湾上的落日,而不自觉港湾的尽处是依水而搭的木屋贫民窟,赤脚小孩在垃圾堆中讨活,见者心酸。光洁亮丽的大型连锁商场,与空置地盘上的临时木屋区,仅仅一街之隔。在这些卫生与防火条件欠佳的木屋区里,住满不少从偏远穷乡来到大城市找寻机会的贫民家庭。也许叫作“贫民窟”稍欠政治正确,在马尼拉生活的当地朋友,一贯称呼他们作“非正式栖居者”(informal settlers)。
六年前,刚自大学毕业的我获台湾“浩然基金会”的国际工作伙伴计划取录,到马尼拉一家倡议组织实习。五年别后重返马尼拉奎松市,我直觉这个曾经旅居半年的城市,面貌改变不少──更多商厦与中价餐馆已然落成,木屋区的直观数量减少,貌似是拜经济增长所赐。
但我知道这仅是“眼不见为干净”而已。朋友说,政府不是没有落实过公营的徙置房屋以应付马尼拉庞大的外来人口压力,但由于城市规划不完善,这些市郊徙置区缺少工作机会,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迁回城市拼机会。霓虹未及之处,希望与梦想难以容身,见证无数人为生活不住挣扎、甚或游荡于犯罪边缘。对他们来说,大选能有怎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