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陶国璋:为何寻死?从涂尔干到90后的诠释

近日我跟几位学生座谈,听听他们对现时自杀风气的看法,有些想法原来是我们这些“长者”从没想及的。

陶国璋:为何寻死?从涂尔干到90后的诠释
图为香港北角码头的 景色。

人有求存本能,但千百前来,却总不乏有人选择提早结束生命,留给在世者无尽悬念。何以有人选择死亡?这是哲学上深刻的问题,本文将以十九世纪末涂尔干(Émile Durkheim,1858-1917)的《自杀论》(Le Suicide)为起点,考察近代社会变迁,思考当下香港处境。

涂尔干《自杀论》的理念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透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国籍、性别、年龄等不同数据,从宏观社会学(Macro sociology)解释自杀行为。《自杀论》现在已经成为探讨自杀问题的典范。

他将自杀区分为四类,我们试引来诠释香港现时处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