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叶健民:厘清香港60年代暴动历史,汲取真正教训

有意见领袖认为,殖民地政府在两次暴乱后全力推行社会改革,回应社会诉求,特区政府必须以此为鉴。借古鉴今固然是好事,不过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首先要弄清历史事实。

叶健民:厘清香港60年代暴动历史,汲取真正教训
2016年2月9日凌晨,示威者在旺角弥敦道近银行中心与警方发生冲突。

年初一深宵爆发的旺角警民冲突,令人联想起1960年代中期的两场暴乱:1966年因天星小轮加价而起的九龙骚动,和1967年受国內文化大革命鼓动的暴动。有超过2000名学者和专业人仕联署提出特区政府应学习港英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去探究事件成因。也有意见领袖认为,殖民地政府在两次暴乱后全力推行社会改革,回应社会诉求,特区政府必须以此为鉴,以恢复善治。借古鉴今固然是好事,而要求梁振英政府认真思考,何以民怨会如此沸腾也是合情合理。不过,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首先要弄清历史事实。

从社会背景来谈,民怨固然是这几次骚乱的共通之处。旺角街头冲突的触发点,近因可能是针对警方处理无牌小贩的手法所致,但相信大部分人也会认为这次警民冲突,和现时充满张力的社会氛围有关。当前的社会怨气,固然与年轻人置业无望、向上流动艰难,以至不满中港融合所带来的种种生活困难相关。但更大的不满,却是和政治权利相关。

特别是占中以后,年轻人感到苦无出路,对政治秩序彻底失望,认为绝对无法在现有游戏规则下,伸张自己心目中的一套公义理想。他们认为,反正眼前的制度已腐朽不堪,无甚可取,只能诉诸更直接的手法冲击制度,而采取暴力手法也变得无可厚非。要把制度打个落花流水的心态,在不少年轻人心中遍地开花,因为在他们眼中,多年来“和理非非”路线成效不彰,而在讲求自律克制的雨伞运动无功而还后,这种“革命”想法更是大有市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