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中国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到底有多厉害?

美军对新作战领域的重视体现为给政策和任务,特别是到一线充分试验和发挥的机会,中国的重视总是体现为给行政级别和编制,同时又对部门、军种利益之争掩耳盗铃。

中国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到底有多厉害?
2016年1月14日,中国黑龙江, 解放军在 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中步操。

在这次军改迄今公布的仅有的新面孔中,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显然比陆军指挥机构更令人关注。然而“官泄”太少,“导向”禁忌高悬,大陆媒体的种种解读只能隔靴搔痒。

火箭军,更名背后的冲动

尽管各路“专家”解读得万紫千红,最权威消息来源、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的原话其实说得很清楚:“考虑到第二炮兵实际上担负一个军种的职能任务,这轮改革将其更名为火箭军”。

同样由“大军区正职”挂帅的二炮到底算兵种还是军种?这一长期含糊的历史问题其实没有意义,因为这方面的区分只有惯例而无法定标准。只能说二炮不光在职能上,也在和海、空军相当的地位和待遇上都是军种,与曾经以编制名义存在、如今只剩功能意义的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完全不同。长期不明确它的军种身份,除了“第二炮兵”称谓产生时就有保密色彩外,也有中国核力量刻意保持低调的原因。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