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攻击事件发生的前一天,贝鲁特南边遭到两个自杀炸弹攻击,ISIS炸弹客决定在人来人往的通勤时间引爆。事件发生地Burj al-Barajneh,除了是各大媒体所称之“真主党要塞”、什叶派社区,也是巴勒斯坦难民营,近几年因为叙利亚战争,也有许多叙利亚人居住,是一个宗派、族群颇为混合的区域。爆炸至今已造成44人死亡,是黎巴嫩近年来最严重的一件攻击案,2013年在邻近的区域也发生两次汽车炸弹案,当时的组织还不叫ISIS。Burj al-Barajneh 是我于2014至15年田野考察时常拜访的营区,我的受访对象主要是因叙利亚因战争而逃离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在国际人人喊打“恐怖主义”、不禁将问题归咎于近几年的“难民潮”的时刻。本文中的主角阿卡蓝,自出生便是一位“巴勒斯坦难民”,他长途跋涉逃离叙利亚的暴力、盼在欧洲展开新生活的故事,值得静心阅读与理解。
“难民”——不完全正确的标签
阿卡蓝是难民,但也是一位想继续大学教育的青年、一个重情感重义气的朋友、一个离家漂荡第五年、为梦想挣扎但却不止步的人。我们的相识已迈入第二年,我时常不晓得该如何向他人介绍阿卡蓝,每当我指称他为“难民”,总是为他人对阿卡蓝的认识下了个不完全正确的起点印象──在叙利亚战火中的哭泣脸孔、不顾一切冒险乘船在地中海中沉浮只为抵达欧洲、包着毛毯在泥泞的马其顿边界闪躲警察、匍匐爬过匈牙利边界的铁丝网、却又被堵在奥地利火车站外推挤呐喊上不了车的难民们──尽管阿卡蓝多半经历过,甚至还经过更危险的路途,我也无法把他和过去这几个月来媒体塑造的“难民印象”画上等号。
初见阿卡蓝,是2014年春季,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Shatila。我在难民营中的一所儿童中心当志工教电脑,在课堂后常有时间和同在中心里的社工、老师们闲聊,我和其中一位同龄的女老师诺拉成为朋友,阿卡蓝则是当时诺拉颇为亲近的朋友。诺拉和阿卡蓝是巴勒斯坦人,但是从小在叙利亚出生,在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长大,诺拉来自Sbeineh,阿卡蓝则是来自Danun,是两个相邻、都接近大马士革的社(营)区 。许多在叙利亚的巴勒斯坦人,在2013年叙利亚战争持续延烧、巴勒斯坦营区也难逃卷入战火时,和叙利亚人一样逃离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