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况:巴黎恐袭后的全面参战阴影

右派共和党人主席萨尔科齐紧接奥朗德后的讲话,极力把民情推往主战一方。他认为法国必须进行“总体的”战争,这个语调恍如唤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总体战,调度全社会力量来参战。

刘况:巴黎恐袭后的全面参战阴影
2015年11月14日,加拿大温哥华,巴黎恐袭发生后世界各地有群众举行悼念集会。图中的女士手持巴黎铁塔模型并点上烛光哀悼死者。

11月13日是法国史上一个悲恸的日子。巴黎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按法国时间11月15日24时0分)暂时酿成129人死(包括七名凶徒),352人受伤。巴黎共六处地方同时遭到袭击,其中五处位于巴黎市中心,当天星期五晚正值人流畅旺。另一个地方位于北面市郊的法国体育场(Stade de France)外,当时总统奥朗德正在场内观看球赛,有理由怀疑凶徒计划进入场内发动袭击。最终共七名凶徒死亡,他们分属三队同时进行枪击和自杀式爆炸(kamikaze)。伊斯兰国已承认责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袭击为“战争行为”(un acte de guerre),是“彻底野蛮”(barbarie absolue)。

恐袭的历史阶段

首先,这次恐袭和年初《查理周刊》的袭击案主要分别在于,这次袭击目标完全是平民,而且凶手挑选人多休闲的场地,大开杀戒。长年研究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学家兼政治学家吉尔.卡沛尔(Gilles Kepel)把恐怖袭击的历史划为三期,目前正是最灵活部署,也是最残暴的阶段。(注一)第一代恐怖主义组织出现在1980年的阿富汗,并在阿尔及利亚、埃及、车臣和波斯尼亚等地催生了支部,意图推翻亲西欧和亲苏俄的政权,但基本上可说是失败,因为得不到大量穆斯林的支持。第二代是本‧拉登在1987年于阿富汗成立的阿尔盖达组织,主要攻击对象为美国。第三代由来自敍利亚的阿尔盖达成员纳沙(Mustafa Setmariam Nasar)所代表,他改变了以往由上而下金字塔式管理,由总部筹备重点袭击,再派员前往当地。现在转而着重由下而上的参与,强调意识形态灌输,鼓励各地组织半独立地进行袭击,以欧洲为袭击目标,激进的圣战分子往来叙利亚和欧洲成本因而更为低廉。犹太人、反伊斯兰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变节的穆斯林(如加入警察或军队的穆斯林)等,皆为袭击对象。1月7日《查理周刊》袭击案明显针对“反穆斯林”的知识分子,即是《查理周刊》的编辑。1月9日其中一名凶徒闯进售卖犹太人食物的Hyper Cacher超市,胁持多名人质,目标显然就是针对犹太人。这次同一时间进行多场袭撃,目标并非特定人物而是扩大至所有人,旨在令平民消闲的场所变成“地狱”(一名幸存者的话),制造公众恐慌来打击法国社会。

反恐情报的空隙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