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沈旭晖:从《爸妈不在家》看新加坡电影软实力

“小孩系列”、《爸妈不在家》等作品,已经成为新加坡电影的一种标志,或谓新加坡的“软实力”。与此同时,香港电影迅速被中国的庞大市场消化。

沈旭晖:从《爸妈不在家》看新加坡电影软实力
爸妈不在家电影。

2013年第50届金马奖,五部获提名“最佳剧情片”的电影中,以蔡明亮的《郊游》及王家衞的《一代宗师》为热门,结果却由新加坡新进导演陈哲艺所执导的小本制作《爸妈不在家》跑出,后者亦同时夺得“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角奖”三个大奖。月前这电影在香港的“新加坡节”再度上映,但全院观众颇为零落,有点可惜。毕竟《爸妈不在家》除了标志着一种新加坡独特的电影类型,作为“软实力”输出东南亚以至国际,对香港这类东方大城市同样有共鸣,从中正好观察两地文化之异同,这比老是专注纯政治或纯娱乐问题,更有思考空间。

《爸妈不在家》以1997、98年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期为背景,讲述一个“双薪中产核心家庭”,父母双双外出工作,于是雇用菲律宾女佣打理家务及照顾孩子。在父母眼中,女佣不过是寄住在家里的外人、劳工,第一件事就是没收她的护照,防止其“偷走”,反而孩子由抗拒到依赖,在日常生活中与女佣比与父母更亲近,逐渐培养出“一家人”的感情。最精彩的反而是女佣心路历程的转变,由寄人篱下的无奈,转变到把雇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却又每天都知道这家庭早晚会出现风暴,能预感这种感情不可能长久。这些日常生活常见的人物,偏偏催生了剧情张力,让观众产生了浓重的无力感。对难以控制自己命运的人而言,这感觉尤为贴身。

这样的背景,放在新加坡身上,尤其不容易。从早年由梁智强执导的“小孩系列”(包括《小孩不笨》及其续集、《孩子不坏》等作品),到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标志着近年新加坡一种趋于典型的、且能在国际成功的电影类型:前者讽刺新加坡教育制度,以至社会的“家长式管治”意识形态,后者则透过孩子与外佣、父母的亲疏关系,反思新加坡中产家庭的隔阂。两者均围绕新加坡的典型社会、生活议题,并且通过一种清新、在地的小品叙事方式呈现,示范了如何毋须触及“high politics”议题,也能解释何谓社会发展带来的“alienation”(异化)。在传统卖座的特技、武打电影垄断下(尤其在3D电影技术普及之下),这一类别的新加坡电影得以在东南亚以至国际不少影展获得好评,正反映了全球观众也对这现象心生共鸣。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