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我在习正出访的英国听黄之锋演讲

“那你是不是支持独立?你是不是一个separatist?”一个观众不出所料提了这个问题。我为小伙子捏把汗,心想这种圈套式的问题最好不要回答,但他还是回答了……

我在习正出访的英国听黄之锋演讲
黄之锋在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演讲。

(编按: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于10月19日抵达英国伦敦,应早前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之邀,到英国多间大学巡回演讲,适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晚上抵达伦敦,开展五日四夜的国是访问,黄之锋亦参与了伦敦的示威。身在英国的青年学者哈光甜,写下了旁听黄之锋在亚非学院(SOAS)演讲后的感受。)

黄之锋在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演讲。摄 : Rex Features via AP Images
黄之锋在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演讲。

10月20日晚7点,伦敦时间。亚非学院(SOAS)维侬校区的一间教室里,年轻的黄之锋已经做好了演讲的准备。一个朋友约我同去──我很惊讶她竟然也感兴趣,虽然她似乎并不知道“学民思潮”,也不知道这个英文名叫Joshua的小伙子在过去的几年都经历过什么。她或许只是对香港感兴趣,对“占中”感兴趣。“我就是想听听他怎么说”,她淡淡地说。

不得不承认,我在事先一直给她打预防针:我害怕小伙子由于“占中”的阶段性失败而变得激进,我害怕他因为年轻而很难保持立场的平衡,我害怕他在台上太过激动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我害怕他不断重复单一的口号从而让人们从同情转为厌恶,我甚至害怕他的英文不过关,不能让人们理解他的意思。对于一个刚上大学的热血青年而言,这些都太正常不过,而且即便是看似更加成熟的占中三子,在这方面也并没有给人太多的意外。“淡淡地”是一种特别的态度,相比于我的热忱──有的人可以“淡淡地”,不只是因为事不关己,更因为他们有这个选择不去关心。就像是叙利亚的难民危机,你可以每天看看报纸、听听新闻,可以说几句不痛不痒、不冷不热的话,可对于有些人而言,这是他们的世界,他们一刻都不得喘息。所以我做不到“淡淡地”,并且对“淡淡地”深恶痛绝。就像是我对香港外籍佣工的问题不能做到“淡淡地”,并对香港本地很多人在此一问题上的“淡淡地”深恶痛绝。人们喜欢述说自己的苦,却并不在乎于同一时刻给别人带来更深的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