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陈剑青:一个“好过冇”的旺角

如果我们有更多人能多寻找自己身处的地方意义,看到保育的重要性其实是为了动摇(unsettling)原有地方常态的保存(settling),直面城市问题下的躁动,香港保育的实践与意义才能攀升至更广阔的台阶。

陈剑青:一个“好过冇”的旺角
图:何倩彤

城市发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马观花。“城市放题”是个全盒,是个百子柜,包罗了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种种。本栏邀请不同的城市观察者,对城市生活与文化指指点点,或情深叙事,或精辟分析,并有艺术家何倩彤每期制作作品。这期谈旺角,在自由行政策下药房金铺找换店的潮起潮落中,听听在这里生活的居民陈剑青心中的燥郁。──放题者语

图:何倩彤
图:何倩彤

作为一位在旺角生活的居民,比区外人更能感到一种地理环境的迷途。生活体验愈深,愈是无法简单形容日常生活的地方。

活在旺角,不仅只会察觉到自由行政策下药房金铺找换店的潮起潮落,或者是大连锁店对由衣着小店为主体的商场的逐步侵蚀,还会对各处多一份不确定的城市心境。生活久了,桥上带电影感的黑夜,亦会觉察到露宿者的现实;一块连一块的整齐街区内,亦有超然于边界秩序的小档报摊;曾荣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之城区,同时又能发现无人寄居的空置鬼城。可能只有在十字路口显示的恒生指数显示器与及晚间出没的算命小店,才找到有一丝连贯的地方意义。矛盾的事件与活动不断穿梭地方的虚线,产生的意义已远多于它原来指定的功能,也让企图垄断地方意义的地标建设显得毫无意思。可能必先要学会这种迷途的视觉,才找得到旺角的地方意义、城市生活与保育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