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运动为什么会“广”与“深”?
雨伞运动爆发差不多一周年,应是作总结的合适时候。雨伞运动的主要抗争,由 2014年9月至12月,历时79天。估计在高峰期,有超过十万人亲身参与行动。不少市民及学生出钱、出力,长时间参与行动。从雨伞运动参与人数以至参与程度,可说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香港最“广”及最“深”的一场社会运动。
为什么在雨伞运动有大量学生及市民会加入,令运动有足够的广度?有什么原因促成这场社会运动的爆发?有什么因素令参加者长期及高度参与?我们尝试引入分析社会运动的“情.感”(emotion)理论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分析,期望能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不少论者认为雨伞运动的本质是“世代”(cohort)的问题,是年轻一代要表达不满。不满源自青年一代的社会流动性愈来愈低,借社会运动宣示对前景、对政府的不满。不少论者认为年轻人不能上公屋、不能买楼,不能升职,正正由于他们的经济处境恶劣,才令他们会广泛参与雨伞运动。这种宏观的结构分析未必没有道理,可惜解释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