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罗世宏:麦当劳过台湾“31年祭”

麦当劳出售直营店不足畏,更不足惜,台湾真正面对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重组格局下的挑战。

罗世宏:麦当劳过台湾“31年祭”
台湾新北市麦当劳

1984年1月28日,麦当劳风光登台,旋即创下单周营业额的世界纪录,并在台湾掀起了一场快餐革命。日前,麦当劳却突然宣布将出售在台湾的413家直营店和加盟店,未来改采区域授权模式经营台湾市场。消息传出,媒体报导网友“哀嚎遍野”,“民众不舍”,相关报导夸张有余,但也反映麦当劳在台湾社会的“分量”。

31年来,全球化进程跟着麦当劳的脚步渗透到台湾各个角落,带来了为了利润极大化而建构起来的一套麦当劳式生产和管理系统,不仅压低人力成本,也将生产、销售和消费流程高效化,让麦当劳的金色拱门标志在台湾充满了“现代性”和“进步”的瑰丽色彩。

台湾社会本身,也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雷瑟(George Ritzer)所说的那样,开始了“麦当劳化”的步伐。

由于它的无所不在,以及产品质量稳定一致,《经济学人》甚至从1986年起开始编制“大麦克指数”(Big Mac Index),根据大麦克汉堡在不同国家的实际售价,用以判断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汇率是否有所偏误。“大麦克”在台湾售价79元台币,相对较许多国家便宜,或许比起很多国家有更多台湾人吃得起“大麦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